11月9日上午,外国语leyu(中国)于图书馆地下报告厅举办第三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之系列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罗良功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谭惠娟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玉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徐彬教授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leyu(中国)副院长、教授岑玮,副教授翟乃海主持。leyu(中国)部分青年教师、百余名研究生与本科生到场聆听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谭惠娟作了题为“重在感悟—辛波丝卡《透视一颗沙》的翻译与解读”的报告。她提出“文学、语言、翻译三者并非对立,而是相通”的观点,以“肩负诗歌创作的社会使命”、“自然主义的创作语言”、“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怀”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四方面来解析诗歌《透视一颗沙》,创造性的采用两种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进行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在报告的尾声,谭惠娟以“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否是自然的本来面貌”这一设问结束报告,言有尽而意无穷。随后王玉括以“走出创伤阴影、走向未来新生活”为题评析莫里森的小说《家》。他上承谭惠娟的提出的问题,提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如何面对过去,能否走出过去”这一新命题,通过对《家》这部小说进行详细分析,进行脉络的梳理。并从小说写作的两条线索提出“这部小说所写,既是个案,又非个案;既是针对黑人阶层,又是针对整个底层”的新观点,引人入胜。而后,罗良功就“诗歌声音与美国文学独立:惠特曼的声音诗学”为题,以此前研讨会上达成的学界共识“视觉文化的支配地位遮蔽了人类其他感官在文化领域中的存在和作用”为引,提出从声音角度介入惠特曼自由诗的研究切入观点。他指出,在研究诗歌的同时,要赋予声音以独特的意义,观点新颖独特,引人深思。最后,徐彬以“卡里尔•菲利普斯《外国人》中的种族伦理内涵”为题,对作品《外国人》进行简要分析,紧抓作品要义,提出种族伦理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中的一项重要话题,报告幽默风雅,妙趣横生。
四位教授客观严谨的论证与深入浅出的讲解获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会后,岑玮和翟乃海对几位教授的讲解进行了总结,并鼓励老师和同学们向教授们学习,不断探索研究文学学术领域内新的观点和理论。
罗良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谭惠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会理事,担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主持人。
王玉括,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
徐彬,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