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外国语leyu(中国)“当代英语文学跨学科跨媒介研究”学术团队成功举办了“师生学术共同体创新与发展团队”的首场活动。山东师范大学文leyu(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做了题为“文化输出与文化利用:《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与海观译本比较”的学术讲座。团队师生30余人参与了活动。讲座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主持。
于冬云教授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指出文学翻译促成了文学文本的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传播,她接着以1950年代《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与海观译本为对象,解析了两个译本中的美国文化输出与新中国文化对小说的利用。

她一方面结合译本措辞、译后记等诸多细节指出,两个不同的译本折射出冷战时期中美文化既对立冲突又互渗互鉴的复杂关系。两个译本出现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历史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决定了张爱玲译本与海观译本文化制控方向的不同。张译本受赞助人“美国新闻处”意识形态的控制,主要弘扬主人公山蒂埃哥的美国精神力量,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输出主流文化价值的导向高度契合;海观译本在新中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的特别历史时期,强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表现古巴渔民桑提亚哥生存疾苦,弘扬乐观主义的斗争精神,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步性”文学属性。
另一方面,她阐述了两个《老人与海》中译本的文化归化和审美倾向。两个译本在处理老人和玛诺林钓鱼技术传承的师徒关系上,虽然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化为与中国文化传统一致的老人与孩子的情感陪伴和“尊老爱幼”关系,但仍然在译文的文学性建构方面呈现出各自的诗学特质。例如,对“said aloud”、“undefeated”和西班牙语词汇“la mar”、“el mar”的处理,反映出二人在审美、心理和修辞上的巨大差异。

(于冬云教授)
互动环节,于冬云教授同王金娥、杨彬、李慧、任爱红、刘莉、尹禄、翟乃海等与会师生进行热烈互动,就译本的编辑介入、市场导向以及研究过程中的译本选择等问题同与会师生进行深入交流。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广博的学术视野令人敬仰,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