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成功举办“第一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10:36 浏览量:

 

202162627日, “第一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成功举办。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研讨会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近百所高校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及各高校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主持。

  开幕式上,万光侠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对外国语leyu(中国)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平台和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他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共同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和双一流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与教育的交叉和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文学研究与外语教育更好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在致辞中介绍了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她讲到,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传统并进行现代转化的需要。文学教育是进行立德树人最好的阵地,进行文学和教育跨学科研究是当前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应对新挑战、新机遇,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提出,本研究领域的学者可以从文学中的教育元素、不同理论层面探究文学的教育功能、进行教育实践的探讨或者对文学和教育学的关系展开研究。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北京大学张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尚必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杜传坤教授先后做了主旨发言,发言分别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教授、于冬云教授、罗良功、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湖南大学陈晞教授等主持。

 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以“文学的教诲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题从五个方面展开报告。一,文学的教诲功能。聂教授认为文学的教诲功能在于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轮流的表达形式。二、文学功能的另一种功能,文学的非功利性审美。聂珍钊教授强调,文学的基本功能不是审美,而是道德教诲。三、新唯美主义观点不成立。聂教授提到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文学批评,包括审美在内,都带有功利性质,实际上非功利的文学与批评是不存在的。四、教诲是功能,审美是方法。教诲离不开审美,审美是理解文学和获得教诲的方法。五、文学是用于教诲的工具。文学教诲价值的核心是教人正确选择,教人做人。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浪漫主义:对文学教育功能的颠覆”。蒋教授阐述到,“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凸显着文学之教育功能和功利性。19世纪浪漫主义提出了文学“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表现出了对延续了2000多年的“寓教于乐”说和文学教育功能及功利性追求的革命性“反叛”,而且,这种理论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世纪末文学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开启了西方文学之审美现代性传统,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不过,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浪漫主义虽然对“寓教于乐”说表现出了革命性“反叛”,但其创作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并未因此而完全消失,这是其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围绕“新的外国文学教学:重学科外延拓展,还是重内涵提升?”展开报告。刘建军教授首先从新学科的建设出发,针对目前人们都在呼吁的“文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不仅要打造文史哲,我们的教育导向要转向价值传授。对新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如何建设这一问题,刘建军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要想建设新学科,就要注重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刘建军教授提到,要通过“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

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报告以“普希金作品中‘独生女儿’的教育问题及其伦理教诲的审视”为题展开。吴笛教授从普希金小说出发,讲述了其作品中反映出的教育主题以及文学伦理教诲。吴教授从作品中平民、贵族、军人三个阶层的“独生女儿”因为不同家庭教育而引发的悲剧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以及伦理教诲等进行了讲述。吴教授最后提到,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和《上尉的女儿》不仅以审美价值影响了俄罗斯小说的进程,而且具有鲜明的认知价值,普希金通过对独生女儿的形象所作的对文学伦理教诲功能的审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同样具有伦理启示价值。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报告题目为“叙事与反叙事:外国文学教育的动态平衡性”。王教授认为在如今剧烈变化的时代下,文学被“边缘化”是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乃至痛心疾首的问题。文学中蕴含着人文的传统,关涉着我们的审美情怀,王立新教授提到在今天这样工具理性似乎弥漫渗透于一切学科领域的时代,文学批评在外国文学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王立新教授对教育和文学教育进行了区别。文学教育在探求文学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需要重视文学对具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因此外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考虑和处理好“叙事与反叙事”的双重逻辑关系。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以“新世纪美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教育功能”为题展开报告。杨教授提到,新世纪美国文学中很多城市书写题材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叙写了城市面貌,不仅赋予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复杂的人事变故,城市启智增慧,展现着人文主义的色彩。除此之外,杨金才教授说到,通过阅读这类文学,能够感悟到城市半隐着某种独特的角色,研究者可以从多种角度探讨。21世纪美国小说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大都市的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特征,并蕴含着某种社会教化作用,彰显文学的教育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的发言围绕“假如我被要求替代人类”: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人造人叙事困境、伦理顿悟与伦理选择”展开。尚必武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在图灵测试中提出的“机器能否思考?”,并提出作为对这一话题的文学回应,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作品中可以发现问题演变为“机器能否替代人类?”尚教授认为,在石黑一雄的笔下,人造人在选择是否替代人类时陷入了身份混乱的认知困境。尚教授运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造人与人类不同的伦理选择,这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对自己以及非人类所承担的伦理责任提供了警示。

 

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文学教学和研究互换回归初心:也谈‘英文系的衰退’”。王教授首先引用英国教育学家威廉·查斯的“英文系的衰退”文章中对于英语教学(教育)的伦理道德缺失的观点,引出自己对于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思考。王松林教授从English Studies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English Studies兴起及其初心;English Studies的发展与文学使命;学科的繁荣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强调文学教育是道德和审美的统一,文学教育要回到初心,引领读者提高共情力,道德判断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以“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能力指向”为题进行发言。罗教授首先指出了目前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文学课程的能力指向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文学课程不可能只关注文学,或者只培养文学能力。罗教授以国家标准关于“培养规格”的描述,强调了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重要性。罗良功教授认为,文学课程的特定能力指向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要求。英语文学课程要注重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最后,罗教授借助了学校实际课程介绍了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的具体实例。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的学科意义、路径及维度”为题进行报告。王卓教授从学科意义下的文学与教育学、文学教育=文学加教育?、文学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的前提是什么、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学、文学教育学的五个维度进行阐释,以及对学科意义下的文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学教育等视角下文学教育学作为交叉学科诞生的条件和意义的思考,并介绍了自己对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教育学作为课程、教育理念和作为交叉学科等方面如何开设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

 北京大学张冰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育中的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汉学人才培养的启示”的报告。张冰教授以俄罗斯汉学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家的培养模式,俄罗斯首位汉leyu(中国)士瓦西里耶夫,苏联汉学流派的创立者阿列克谢纳耶夫院士等人在外语教育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张教授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汉学教育如果只强调语法词汇,就是导致俄罗斯学者的误读,只有根据像中国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此类课程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培养出汉学人才。

 

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以泛美政治经济视域下美国奇卡诺移民小说中的成长主题为题展开报告。李保杰教授首先从移民驱动力角度展开,她认为这是美国历史的历时表达和显性存在,经济是移民的首要因素。其次,李教授结合实例以移民问题的文学表征:传统、传承等方面分析了移民题材已经渗透到当今流行的其他文学范式和文学类型中,成长题材的作品多涉及移民问题,李教授提到,这类作品的典型主题和叙述范式存在趋同,但在个性表达上存在差异。

山东师范大学杜传坤教授报告题目为:论“真正”的孩子及其教化——从《木偶奇遇记》到《罐头里的小孩》。杜传坤教授指出两部相隔百年的现代童话经典都提出了关于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何谓“真正”的孩子?对其教化是正当或可做的吗?接着,杜教授先以《木偶奇遇记》为例,从“天性与教化”的关系问题、基于规范伦理的教化正当性何在出发,认为故事表层和深层形成的双向悖反的张力结构,将“真正”的孩子变成了现代性话语中的一个虚妄概念。后以《罐头里的小孩》为例,杜教授指出康拉德既是匹诺曹的续篇,也是它的解构篇。最后,杜教授强调完美儿童只有在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才成为可能的和合法的。与教化同等重要的,是去创造适合人性之美善生存的环境与土壤。

 

626日下午两点于图书馆八楼818会议室和九楼918会议室同时举行了本次大会的专题发言题发言分别由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主持,湖南大学陈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河海大学胡碧媛教授依次发言,两组专题发言都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各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热情洋溢。

在图书馆八楼818会议室进行的发言以文学教育的伦理维度为专题展开,发言由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主持,湖南大学陈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依次发言。首先,陈晞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英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思政”,陈晞教授探讨了作为大学英语高级课程的“英国文学与文化”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指导下,怎样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陈晞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为指导,启发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探讨其产生的伦理环境与文化内涵,分析作品中的伦理选择蕴含的教诲意义,提高对英语文学的鉴赏力和批判思维。接下来,陈后亮教授以“文学理论的未来与教学转向”为题,从理论的兴起与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理论的体制化以及对理论的抵制、理论的未来是否会转向课堂教学几方面来概述主题。最后,陈后亮教授总结到,理论不是用来记忆的知识或批评方法,而是有助于拓展思路、深化认识的思考方式。

在图书馆九楼918会议室进行的发言以文学批评与教育为专题展开。首先,徐彬教授以“戍边、通婚与杂合——吉卜林与戴弗英印叙事中的殖民主义道德再教育”为题,指出虽然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和莫德·戴弗对英印女性是“红颜祸水”还是“帝国淑女”的善恶身份判断各执一词,但在跨种族通婚、杂合与欧亚人持相同态度。从殖民地安全视角出发,徐彬教授认为这种充满性别与种族意识的英印叙事实现了对英国殖民者进行殖民主义道德再教育的目的。接下来,李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谈中国高校的犹太大屠杀文学教学”,从西方和中国的犹太大屠杀文学教学概况出发,李锋教授谈到了此类教学在中国高校的必要性与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对相关的教学思路与方式提出若干建议。同时,李锋教授还针对相对灵活的授课形式、跨学科的思维框架、问题驱动式学习、以反应为中心的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胡碧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拉维尔斯坦》的艾滋叙事与知识分子人格”,胡碧媛教授探究了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中文学叙事的真实与虚构的伦理选择问题。胡碧媛教授指出贝娄借用艾滋叙事的隐喻方式书写了文学人物所再现的知识分子人格,在后现代的“文化战”中反映了对生命政治的人文理解。

精彩纷呈的专题发言过后,大会继续召开了分组讨论以及研究生专场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第五届研究生论坛,来自各个院校的研究生代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下午3点50开始,在图书馆八楼和九楼的不同会议室共九组讨论同时进行,同学们各抒己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分组讨论分为四组,第一组在图书馆818会议室进行,共7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发言。第一位发言的是西北师范大学曹晓东,她的报告题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析”,她认为探索高校外国文学课程“课程思政”的价值内蕴和实施路径,应首先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及深层理念,进而结合学情、教情、社情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学。第二位发言的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樊晓燕,她的报告题目是“大学英语生态化整体语言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成效分析”,她以教育生态学和整体语言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大学英语生态化整体语言教学的构建策略和操作模式,并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检验了生态化整体语言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下一位发言的是山东大学高建荣,她的报告题目是“《同情者》中的记忆伦理”,她谈到阮清越借由《同情者》打破了越战以来美国国家话语运用越战记忆对美越个体记忆的操控,并表达了她对美国主流话语中的越战和难民政策进行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接着,北京外国语大学何辛以“探索他者、构建自我——法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考”为题,梳理了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角色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而思考跨文化教学法在外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下一位进行发言的是湖北第二师范leyu(中国)洪琪,她的报告题目是“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审视英美文学作品,融入中西文化比较、影响和批判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提高其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至关重要。下一位进行发言的是山东大学胡晓岩,她的报告题目是“当代美国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基因编辑及伦理选择”,围绕人的本质及人类尊严等哲学命题,她认为,文学的审美观和价值表达为何理对待基因技术、规划生命科学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警示和启发。最后进行发言的是济宁医leyu(中国)蒋歌,她的报告题目是“成长小说视角下族裔女性的自我探寻——《喜福会》与《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成长阶段中女性身上所展现的异同点,她讲到一方面可以揭示华裔和墨裔女性自我追寻过程中的共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二者构建新身份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

第二组分组讨论在图书馆813会议室进行,共11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发言。南华大学王芷以“《医师》中伊斯兰医学、西方中心论、传统的发明”为题进行了报告。他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考察了西方和印度的欲望观以及西方带来的成瘾疾病和欲望缺失的疾病。苏州大学来岑岑以“《新生》中的生态伦理危机与救赎”为题进行了报告。她认为小说从生态意识、伦理救赎、自我和解三大维度化解了南非新社会遭遇的环境恶化、伦理失范、个人失衡等现实窘境。剑桥大学李慧若以“从本土教育到人的主体性:现代希伯来文学的民族性”为题进行报告。她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希伯来小说,考察了文学中传达的对民族性的教导与反思,以及其随着复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发生的演化。接下来发言的是河南科技大学黎孟琼,她的报告题目是“浅析小说《阿拉比》中的语言艺术”,她从作品语言进行切入,体会作者采用反讽语言对主题的渲染和他使用精神顿悟来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以及他通过象征手法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东北师范大学梁小梅的报告题目是“大学教育的启示—从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看戴维·洛奇的leyu(中国)三部曲”,她认为洛奇塑造的三个学术共同体意在提醒人文知识分子在建构学术共同体时要时刻保持“真”、“善”和“圣”,坚守自身的学术责任。华东师范大学罗峰以“谁来教育公民:论古希腊诗教传统”为题进行报告。他认为公民教育与传统的德性教育构成了一种张力,提出了民主制下新的伦理和价值诉求。同济大学孟国峰以“论教育小说的中古德语文学渊源”为题进行报告,他通过分析中古德语宫廷小说中的叙事路线、教育模式和文化秩序,论证了教育小说的中世纪文学渊源。北京邮电大学闵晓萌以“维多利亚学校中的微观权力世界——狄更斯小说中的教育规训与教育惩罚”为题进行报告,她参照十九世纪教育制度的真实设置状况,结合福柯对教育规训的理论阐释,对上述作品进行了分析。北京大学南燕以“中韩现行语文•国语教材文学选材比较分析”为题进行报告,她对中韩两国的文学教育做以一系列的系统的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彭晨晨以“《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艺术教育与英国性重塑问题探究”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作为英国教育传统的艺术教育既是斯帕克借以寻求工具理性背景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话的积极尝试,也是呼吁英国社会重视人文价值、回归英国文化传统的有益途径。浙江大学张筱菲以“近代大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传统:学府典故政府的权威博弈”为题进行发言。她对两种不同教材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其编选背景及相关争论厘析发现,两种教材的差异实则是政府和学府之间有关新文学态度的权威博弈,同时也反映出政界对于新文学所持有的保守态度。

第三组分组讨论在图书馆918会议室进行,共7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发言。柳晓基于《美国战争文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探讨了多学科视域下战争文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到战争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从古至今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型,它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在激荡中艰难行进的脚步,也给人类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和反思。田源以四川美术leyu(中国)《文学经典选读》教学改革为例,论述了艺术院校文学经典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提到文学经典的生成历经时代洗礼,传递时代精神,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旨在培养本科艺术生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刚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探讨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绅士教育和工业精神的衰落。王凯围绕“跨阅书写”与《胡桃夹子》的双重伦理旨向展开发言,提出E.T.A.霍夫曼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胡桃夹子》,具有同时面向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的“跨阅书写”特征。王梓钰探讨了哈丽雅特•穆伦诗歌的理性特质,提到从整体上看穆伦诗风多变,极具杂糅性,语言双关和文字游戏屡见不鲜,但其诗歌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具有理性特质。夏宗霞以康拉德和格雷厄姆·格林的刚果河书写为例,解读了其中的旅行写作、异域再现和帝国凝视。朱科讲解了从媒介发展与文化传承角度谈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策略,尝试从媒介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切入教学。

第四组分组讨论在图书馆913会议室进行,共九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发言。谢海长认为华兹华斯的诗学观揭示了“实用论”是学生成长的必然,他还指出诗人是对人们说话的人,要让读者成为真正有自主运作能力的人。谢梅谈到罗蒂的伦理思想试图为未来社会寻求解决伦理困境的可能性方案,她认为文学的阅读体验能让人体验生存方式的多样性,道德进步才是其核心诉求。杨华以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为例,指出我们应当通过发现自我与他者的共通性,完成主体性的构建。杨梅则针对儿童创伤造成的障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文章通过讲述故事体现儿童如何走出创伤,儿童经历过创伤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其生存方式,他们的情感是孤独的。晏冰清的发言从树立全民终身教育的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合理提高教师待遇展开。张菁华以劳伦斯的《种子与播种者》,谈到日军的军国主义和宗教的强烈冲突感,“献祭”体现了人性的自我选择,他们的死亡是高尚的死亡,是人性伦理之光。周洁梳理了达菲对英国儿童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认为说教、抒情、胡言能够传达复杂的内容。周兰以弥尔顿的教育思想为中心,谈到他提倡普遍教育,即教育英国民众,他的教育理念随着他对英国政治形式的发展而变化。周颖则以小说《爱玛》为例,探究了人公爱玛进行的自我教育,以及其中现实的亲密关系。

 

研究生论坛分为五组,第一组研究生论坛在图书馆905会议室进行,共12位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中国海洋大学安风静以“莱辛成长小说中‘反抗’的伦理身份建构价值研究”为题,她分析了“反抗”在小说《玛莎·奎斯特》的不同体现并且指出莱辛成长小说中的“反抗”具有青少年伦理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陈畅以“中韩初中《语文》·《国语》教材中的人性教育比较研究”为题,采用比较教育研究法,旨在通过比较研究中韩初中《语文》•《国语》教材的教材体系与选文内容,以期促进语文•国语教育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性教育的作用。郑州大学陈凡以“异化家庭的牺牲品——论《海》中格雷斯家的家庭伦理缺失”为题,运用文学伦理学理论分析了小说《海》格雷斯一家的家庭伦理的缺失,格雷斯一家的悲剧向现代父母启示家庭伦理缺失的危害性和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引发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更深层思考。中国矿业大学陈雅芹以“《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平行比较研究”为题分析了《骆驼祥子》和《无名的裘德》两部小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山东师范大学陈寅初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了《红字》中主人公赫斯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做出的不同的伦理选择以及伦理身份发生的变化。江南大学戴圆方以“全球变局下文学教育对于大学教育的效用探析——以基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的文学教育为例”为题,基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觉的文学教育为例,分析了全球变局下文学教育对于大学教育的效用。中国矿业大学丁萌运用教育成长小说的视角从主题,情节和人物三方面探究小说《地下铁道》中的主人公科拉在逃亡过程中自我探寻的成长经历,在揭示黑奴女孩科拉自强不息地成长与自我探寻的同时,试图对人群种族和性别等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圆分析了《纠正》中三个子女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困境,金钱与道德的伦理选择困境,性与责任之间的伦理选择困境,爱与背叛的伦理困境。中国矿业大学杜宏宇通过解读《致命女人》中三位主人公处理婚姻问题的差异,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剧中三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而反思不同时代、不同教育背景女性主体意识的关注和思考。郑州大学关莹莹以“成长的领航人——《海》中马克斯·默顿生命中的‘她们’”为题,分析了《海》中女性人物入手探究主人公默顿的成长历程既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主人公以及作品成长主题的理解,也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成熟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山东师范大学郭丹阳分析了索尔·贝娄中篇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叙述可靠性与叙述者成长,并结合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的创作情况进一步分析贝娄的创作反思和创作转折对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意义。郑州大学郭晶晶分析研究了《杜兰葛山庄》中埃迪斯自卑情结的表征与成因以及自我超越,以此加深对布鲁克纳笔下单身知识女性的理解。

 

第二组研究生论坛在图书馆907会议室进行,共10位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山东大学郝书苑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布莱恩•卡斯特罗如何借助小说《候鸟》中主人公西默斯的经历与想象,对边缘人物关系进行再审视,在重新阐释的过程中,促成对主流话语的“逆写”与重构。扬州大学黄靖从“暗恐”视角出发,通过对“非家”城市、城市“畸人”的“阉割”焦虑以及城市“畸人”的复影的书写,再现城市少年“畸人”陈土的精神困境与成长悲剧,探索“暗恐”在儿童文学领域引导读者关注儿童成长焦虑与精神困境的积极作用。山东大学李春晓通过将《达洛维夫人》作为一部女性成长小说解读,从觉醒前、觉醒时和觉醒后三个阶段来解读女主人公的成长,明确女主人公在经历精神成长之后达到内在自我与外界世界的平衡。郑州大学李艳非从《月亮虎》女主公克劳迪亚创伤的形成、症状、恢复方法三个角度开展分析,明确克劳迪娅创伤的恢复主要通过家庭支持系统的支持以及创伤经历的书写。广西大学林茜简单介绍唐娜·塔特及其作品,语象叙事与成长小说,明确“解剖课”成为小说《金翅雀》主人公习得创伤和陷入困境的现实具象,静物画成为主人公定格自己内心创伤的休憩之所,推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故事发展。郑州大学刘娇莉从战争创伤、战争书写、战后反思三个层面进行文本分析,明确作者是借主人公之口,呼吁大家尊重历史,正视战争,追求和平。宁波大学刘馨玥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和主体性哲学理论分析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从纵横维度、精神漫游、孤独迷惘、爱情和艺术四个层面探究《德米安》中的成长小说要素,探究自我追寻的成长主题。郑州大学路瑶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认为小说《杜兰葛山庄》中,埃迪斯和詹妮弗分别代表“回避型依恋风格”和“安全型依恋风格”,而她们成人后的婚恋观可以在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上找出成因、并在童年时期的儿童依恋风格上找到原型。华东师范大学罗君艺纵观中西方日记文学的大脉络,认为语文教育中的日记训练本体论上尚有滞涩而需要厘清的部分,且在私人性习作向公共性表达的转化上存在一定的伦理困境与策略错位。郑州大学裴斐借助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积极想象”等概念,对《管家》这部小说中露丝的回忆和想象推本溯源,分析其作为小说中叙事者兼主人公露丝创伤自我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创伤疗愈媒介的效用。

第三组研究生论坛在图书馆909会议室进行,共9位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文leyu(中国)陶伟隆从家庭到自然,尼克男性气质的建构之路,思考自然在尼克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吉林大学的唐一麟介绍了古典文学教育的社会公用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中被广泛的应用,与思政结合紧密,但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培养反而被忽略,对学生思维上的启发有所欠缺。中国矿业大学王娟通过对《克拉拉与太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也引起人类对于生命、人性和爱的思考。中国矿业大学王茹介绍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南方叙述与儿童成长影响,借助小女孩司各特的视角进行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一些女性意识在书中有明显体现。南开大学王晓晗从多元化的视点出发对“日本科举”考察,提出考试制度需要跟正确的价值评价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王萨丽介绍了流浪汉小说的“反成长”与教育意义的生产,小说主人公确实经历了“内心自我”与“外部规约”的成长之路,但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外部规约”失败了,原因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和价值判断上认定它是失败的,而这背后关涉的不仅是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还有我们需要对看似简单的文本所生产的矛盾和背离意味要保持审美距离。四川大学吴芳对国内近二十年(2000-2020)文学教育研究现状与热点,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我国文学教育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以此来追踪该领域衍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央民族大学的魏美介绍了先秦文学对教育的启示探究,论述《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因素及其与现代积极心理学三个层面的关系。最后探究《论语》中特别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方面的价值。扬州大学的王涛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译介困境探析,《青铜葵花》英译本传播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尤其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提出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译介的一般模式。

第四组研究生论坛在图书馆911会议室进行,共9位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南开大学的吴林娜、闽南师范大学的肖婷婷、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徐晨阳、山东大学的徐卓群、中国矿业大学的薛书娴、四川大学的杨涵、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彭倩、中国矿业大学的张嫚莉和郑州大学的张瑞宇,他们的报告题目分别是“伦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品格教育研究”、“论《鸽灾》中的引路人与成长空间”、“成长小说视域下的主人公比读——《秀拉》和《所罗门》比较研究”、“《紫色》中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后现代主义写作”、“《克拉拉与太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了不起的吉莉》中儿童成长的伦理书写及其教诲价值”、“乱伦、自杀与理性反思:《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选择”、“《月亮虎》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其中,文学伦理学作为当今热门视角被四位同学运用到了自己的报告内容中,用于剖析文本中的客观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以及伦理禁忌等方面,抑或对文本中的教诲作用进行解读;有的同学则聚焦成长小说,对人生的境遇和选择展开了讨论,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内涵深刻。



 第五组研究生论坛在图书馆912会议室进行,共8位研究生代表进行发言。郑州大学秦如悦发表了题为“论《管家》中‘凝视’与‘反凝视’之下的身份构建”的论文构思。她结合萨特、拉康与福柯的凝视理论,分析了小说中外祖母不断被客体化的原因。最后指出凝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身份构建的。吉林大学张腾分享了其论文“严畹滋教育小说研究”,他指出严畹滋主张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备的教育体系,注重完善学校考核制度,主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和学生的补助,以及建立补习学校等。矿业大学张玮就其论文“困境中的伦理选择——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深入北方的小路》”展开了详细叙述,通过运用文学论理学批评她指出,小说通过人的生活、战争困境与人物命运的伦理选择问题,激起了读者对现实伦理道德的思考,激励我们要正确把握伦理身份和构建良好的伦理秩序。吉林大学赵刘昆分享了其论文“传统资源的继承与转化——五四成长小说中个人话语的内生性”,他指出五四成长小说中个人话语生成的根本性力量是内生的,它来自于传统资源的继承和转化,并在西方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某种裂变,进而形成了一种内生为主、外力为辅的生成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朱鹤立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对小说文体的分析 ——以卡勒德·胡赛尼作品为例”为题进行发言并指出,作者通过聚焦伦理关系,强烈谴责不合理的伦理秩序,主张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家庭和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表现了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传媒大学的朱桐同学在教育视角下分析了常怡的儿童文学——《故宫里的大怪兽·洞光宝石的秘密》,她指出这部作品融汇文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并从文章的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解释。浙江大学的左珈源同学分享了他的论文“约翰·巴斯《烟草经纪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的创作思路,他指出巴斯展示了自己对理性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思考,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意义,建立起人道主义伦理观。青岛大学的吴容畅同学借助语料库分析了科伦·麦凯恩的小说“9·11”。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是在充满失落和创伤的现代社会,人们努力做出改变,与外界进行沟通,打破隔阂,最终迎来黑暗褪去、充满希望的光明未来。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半,期间共有十三位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五位专家做了两场专题发言,四场小组发言以及五场研究生论坛。

闭幕式上,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议题涉及文学的教育教诲功能、文学与教育的互动关系问题、文学中的教育现象和成长问题等方面;本次首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美好的起点,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学术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