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李铭敬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984期社科大讲坛线上讲座,为我校师生带来以“日语专业的学术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卓教授主持。日语系全体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铭敬教授首先从汉字文化圈的角度对日本文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阐释。他以学习日语的契机为话题引出日本文字的起源,李教授指出,日本有固有的语言,但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却没有用于记载的文字。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已接触到汉字,随着大陆和朝鲜半岛的汉人及其后代迁入,汉字和汉字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播,公元五世纪左右,日本人逐渐熟知并掌握汉字的使用。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开始用汉字进行日语注音、记载等,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日本人便使用汉字进行表记;平安时期初期前后,日本人创造出假名,从《古今和歌集》开始,原本只是为个人方便使用的假名逐渐成为正式文字进入日文系统,而后以假名写作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之后,李教授就日文训读的起源和方法进行说明。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首先使用固有的日语词汇解读汉语,称之为“倭训”或“和训”,而遇到无法与之对应的汉语词汇则采用直接音读的形式来读出。由于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先把与之语序不同的汉语句按照日语的习惯转换为符合日语句法的形式加以理解和记忆——此方法被称为“日语训读法”。这种方法是指在不改变汉文语序和标记形式的情况下,依照日语语法句式,颠倒汉文句子的主谓次序,并通过添加表示助词、助动词、副词等的假名,将汉文大致调整为日文的句法,进而将相互对应的汉字词义置换为日语词义,从而把握句子的意思。李教授提到,训读法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明治维新以后,基本秉承江户时期的汉文训读法,而这一方法也沿用至今。同时,李教授强调训读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对训点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字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轨迹,阐明日本语言、文学、思想、文化等在形成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接下来,李教授为大家简要讲述中国典籍对日传播的历史。就背景而言,一方面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与中国交流,并仿效唐朝施行律令制;另一方面宋朝商船出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交流——在此背景下,中国典籍大量输入日本。公元五世纪前后,《论语》《千字文》等中国书籍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公元600年日本开始派出遣隋使,630年首次派出遣唐使,在约两个半世纪的交流学习中,中国的典章制度及佛教艺术文化被传入日本,并用以推动日本社会制度改革及文化建设,以书籍文献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也在此期间被大量输入到日本列岛;中世以来,日本僧侣学习佛教,并钻研汉诗文等中国传统文化;江户时代,朱子学被定为官学,儒学成为日本近世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典籍传入日本后,以儒释等典籍为载体的汉字文化在日本政治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而后,李教授以实例说明了中国文献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对日本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江户时代日本典籍中的中国故事大多出自这些史书;儒家《论语》《孝经》、佛教《大藏经》等的传入,推动了日本宗教等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编辑的作品集《白氏文集》在日本传播甚广,在11世纪初编成的中日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中,约有汉诗590首、和歌220首,其195首唐诗之中有135首选自《白氏文集》,此外,诸多日本文学也深受白居易作品的影响;类书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大型资料性书籍,为日本人了解、学习中国典籍发挥出积极作用。
随后,李教授围绕日语专业学术研究的话题为大家推荐基础文献、论文网站等,并简单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李教授还强调,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中国文化;反之,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过程中,也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新的认知。
讲座最后,我校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主任李光贞教授进行总结,并对李铭敬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此次讲座,李铭敬教授结合实例为我校日语系师生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字、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讲座内容丰富、引人入胜。通过聆听此次讲座,大家不仅充分了解、认识到汉字文化圈下的日本,还意识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对进行外语、外国文学等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社科大讲坛线上讲座的成功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家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研究的热情,对今后日语教学与中外学术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讲座者简介:
李铭敬,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leyu(中国)学术委员会主任、日语系主任。获早稻田大学日本文学研究科日本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山东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日本成城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员(京都)、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高崎经济大学教师、立教大学客座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