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原大连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宋协毅做客我校第980期社科大讲坛线上讲座,做了题为“《教学指南》背景下的翻译口译教学研究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光贞教授主持,日语系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会议一开始,宋协毅教授就首先表达了在疫情期间给故乡山东的山东师范大学作讲座的喜悦与感谢。紧接着宋协毅教授提到2018年6月22日,国家教育部在成都召开“加速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闻发布会,强调与专业相比要更重视学科的地位。同时为培养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学,150所高校联名发表了《成都宣言》。从2019年春开始加速制定了针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家标准》和针对个别外国语语言专业的《教学指南》。最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完成了《教学指南》,现在进入教学大纲改定的最终阶段。5月22日开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地区。

关于符合“新文科”理念的教学大纲,宋协毅教授表示赞同最初两年学习日语、接下来的两年用日语学习、把重点放在人格形成上的观点,以及严抓专业日语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学科素养。针对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中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定位问题,宋协毅教授指出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日语的运用能力、翻译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异文化交流能力。翻译能力和异文化交流能力的养成是最重要的。随后宋教授指出日语学习的要点有三,一是彻底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不仅要重视技巧,还要重视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法。二是在四项技能的基础上培养翻译能力。在谋求交流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翻译活动,这和文化的关联尤为重要。三是掌握日语学习和文化的关联。应该注意作为表层构造的语言学习和深层构造的文化背景之间的“表里一体”的关系。
提到翻译,宋教授指出翻译的本质是对两个民族、国家或集团等两个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要翻译出表面的语言表现,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翻译就是连结两个文化和集团间的外交、交流的东西。翻译时应具备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理解概括能力。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进行中日两语的翻译以及同声传译时,在两种语言的表层构造中,瞬间切换位置,顺利地把两种语言深层构造中潜在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对深层次文化理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宋教授表示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将深层的文化因素表现出来、是表里一体的。不理解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文化没有形状,任何东西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宋教授就目前翻译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如雨后春笋般开设的翻译专业以及MTI翻译专门课程,应该担当起新时代所谋求的翻译、同声传译、口译人才的大任。现存的诸多问题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指导能力、增强学生的基础学力、提高实践能力的指导法和实习成为当务之急。提高教师队伍的指导能力必须要理解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和文化的重要性;多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体验翻译和同声传译,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或同声传译的实习进行磨练。
最后,宋教授表示要想提高翻译能力,不仅要借助传统手段,还要善于利用电子科技,借助AI的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依旧不能替代人类。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无法判断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和教师一定要注意基础学习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培养。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如果本国文化都不了解的话,提高外语运用能力会非常困难,这也体现了文化冲突和异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会议结束前的互动环节,宋协毅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方式一定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必须要重视本科教学。招收翻译硕士时要考虑学生的发音、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通过在日本设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翻译硕士的国际化办学。通过聆听此次讲座,使日语系师生受益匪浅,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讲座者介绍:
宋协毅 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语言文化专业博士、教授,原大连大学副校长、日本语言文化leyu(中国)院长,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日语教育日本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20余部,获国家级及省级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多项,辽宁省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