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外文leyu(中国)日文系主任邹波副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611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综合教学楼B区242教室做了题为“夏目漱石与《我是猫》”的讲座。这也是日语系承担的亚洲财团项目“东亚区域文化与亚洲共同体”的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由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主任李光贞教授主持,我校日语系全体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邹波副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生平、代表作及主要文学思想。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自幼喜爱汉文学,大学时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并留学英国,归国后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之后辞去教师工作,入职朝日新闻社投身写作,可以说是日本第一位职业小说作家。其代表作除了处女作《我是猫》以外,还有前期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和后期三部曲《彼岸过后》《行人》《心》等,鲁迅曾用“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来评价夏目漱石的作品。在思想方面,夏目漱石提出了“则天去私”以期解决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问题,这在其作品《我的个人主义中》有所说明。邹波副教授特别强调日本近代文学中出现的私小说中“私”就代表着近代人的自我,从近代文学中私小说的兴盛可以看出近代人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很高。另外,邹波副教授指出,夏目漱石是日本和、汉、洋三才兼备的大家,即便在夏目漱石先生逝世100年后,思考其作品的生命力与魅力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邹波副教授的介绍,大家对夏目漱石的创作活动及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邹波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我是猫》创作的背景。这部作品原名为“猫传”,夏目漱石在文学沙龙中朗读该作品时,因为其文章开头部分“吾輩は猫である。名前はまだ無い”,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便决定取第一句为书名。邹波副教授还将第一句转换说法为“おれは猫じゃ”或者“私は猫でございます”,让大家推敲用词不同引起的语感以及语义的差异,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构思的巧妙,作者仅用一句话就把这只猫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令同学们心生赞叹。另外,邹波副教授还指出作品中猫的境遇并非纯虚构,实则与作者童年的经历类似,例如,作者幼年时曾几度被作为养子送人,但最后几经波折又回到自己家,因此这只猫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邹波教授的分析细致入微、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接下来,邹波副教授捕捉文本的细节,从《我是猫》与西方美术、日本传统民间艺术的关系出发对其语言风格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解读。首先,邹波副教授指出,由于夏目漱石热爱西方美术,因此在其作品中有许多与此相关的典故,如果对其文章中的典故的出处进行逐一考证,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虚构的内容实则为真实的,而看似真实的内容却往往是虚构的,由此可见作者对虚与实的结合巧妙至极。可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其次,邹波副教授指出《我是猫》的创作还受日本传统民间艺术的影响,尤其受相声影响最为显著,相声中常有的“不懂装懂”在其作品中就有所展现,例如“样样通样样松”的主人、安德烈・德尔・萨托的故事、在西餐厅点托奇曼波的故事、“行德之俎”的话题等这种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赋予了夏目漱石小说极大的魅力。
最后,邹波副教授对《我是猫》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尝试通过《阿Q正传》与《我是猫》作品的联系来探索鲁迅与夏目漱石两大文豪之间的交流与共鸣,邹波副教授指出《我是猫》中人对猫的欺凌与《阿Q正传》中阿Q受到的欺凌具有一致性,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和联系可以深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理解。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邹波副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地解答,并进一步将其拓展深化。另外,邹波副教授尤其强调了翻译的重要性,他指出好的翻译是译者的再创作,且应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邹波副教授还推荐了夏目漱石的《三四郎》《梦十夜》,鼓励大家多多阅读夏目漱石和其他作家的作品。邹波副教授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最后,邹波副教授赠送了复旦大学日语系学生制作的精美的明信片以鼓励同学们,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通过聆听本次讲座,同学们在邹波副教授的引领下,走进了夏目漱石文学的殿堂,邹波副教授的讲解简单易懂,对细微之处力求考证,且将语言与文学紧密结合,使同学们在领略日本文豪风采的同时也学习了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了文学修养。
邹波,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1999年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现任复旦大学外文leyu(中国)日文系主任,担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日语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日本学会理事,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翻译过多部夏目漱石的小说,参与了《我是猫》的重译工作,发表了《林纾转译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之底本考证》、「芥川龍之介の『鼻』と魯迅の『阿Q正伝』――〈見られる身体〉をめぐって」等多篇中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