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外国语leyu(中国)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在文渊楼A区413会议室成功举办“全球化时代俄罗斯文学的对话性:碰撞、融合与创新”学术论坛。此次论坛为外国语leyu(中国)“常青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老师们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科研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本次学术论坛特邀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出席活动并担任点评人,俄语系副主任王世臣老师担任主持人。外国语leyu(中国)俄语系杨洁副教授、韩悦副教授、张珉老师、曹雪梅老师和王艺璇老师先后作了主题汇报。俄语语言文学方向全体研究生参加本次活动。

论坛伊始,王世臣副主任首先简要介绍此次活动背景及发言安排。随后,五位汇报人依次分享研究成果。

韩悦副教授作题为《纳博科夫早期小说的流动拓扑学》的汇报。报告指出,文学拓扑学作为分析工具与思维方式,适用于解析现代性中的普遍流动经验。纳博科夫通过动态文学空间对应流亡经验,创造独特的叙事形式,为流亡文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在将来,还需要将拓扑模型进一步扩展,进行跨语言创作研究。

张珉老师聚焦《卢那察尔斯基与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阐释之辩》,对比两位学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主人公的不同阐释。卢那察尔斯基从独白小说的视角解读,主人公与作者完全融为一体,认为艺术家和政论家的“双重身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紧密无间”;而巴赫金以复调小说视角进行解读,主人公与作家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认为“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战胜政论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曹雪梅老师以《鲍·安·皮利尼亚克创作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为题,基于鲍·安·皮利尼亚克《荒年》、《圣-彼得-堡》、《中国故事》三部典型作品,研究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构建历程。皮利尼亚克创作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由远观抽象塑造到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极大缩短的具体塑造的过程。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有着高度统一性,成为作家言说欧亚主义、“走向东方”的有力工具。

王艺璇老师汇报主题为《俄罗斯汉学研究的脉络与热点——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在研究中运用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俄罗斯汉学”文献进行分析,在研究活跃性、研究机构布局与核心学者、研究主题的动态演进、研究方法的演变方面得出详细结论,并为未来的俄罗斯汉学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中俄学者合作研究,深化跨学科研究,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数据库,“专业汉学”与“民间汉学”并重。

杨洁副教授以《文学翻译人机质量对比研究》为题,对比翻译家磊然与人工智能DeepSeek、豆包的翻译作品《穷人》中的优劣之处。在确定多义词词汇意义方面,磊然翻译准确率最高,其次为DeepSeek,豆包准确率最低。在直译与意译方面,人工智能与磊然均倾向于直译,且磊然译文准确率仍高于人工智能。在语言与文化方面,由于磊然在翻译中使用文化色彩浓厚和联想意义过于丰富的汉语词语,导致“归化”过度,而人工智能给出的正确译文数量更多。杨洁副教授强调,作为一名译者应做好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纠错,从而应对人工智能为翻译工作带来的挑战。

最后,王卓教授进行总结点评。她充分肯定了俄语系各位教师的工作与科研能力,同时希望各位俄语系教师打破语种的界限,积极以学术研究方向为抓手,以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为引领,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前沿问题,争取学术研究有更大突破。针对当前俄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山东省中学俄语发展情况,王卓对俄语系研究生提出以下希望: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尽快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基于读博深造或就业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本次论坛发言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涵盖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研究中的语言学、文学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兼具创新性与深刻性。本次论坛深化了俄罗斯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拓宽了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教师的视野,为日后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