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外国语leyu(中国)成功举办第1463期社科大讲坛——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日本研究

作者: 时间:2024年12月13日 10:15 浏览量:

2024年12月2日晚上7点,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成功举办了第1463期社科大讲坛,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日本研究”。本次讲座特邀山口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研究科及东亚研究科的更科慎一教授和小林宏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教师郭睿麒博士主持。日语系主任崔颖副教授、副主任孙守峰副教授及宋炜博士等日语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出席了此次讲座。与会人员不仅认真聆听,还在互动交流环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

  讲座伊始,郭睿麒博士首先对两位教授的学术成就与研究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更科慎一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音韵学及语言接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探讨中国周边地区的汉字音形成与传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小林宏至教授则专注于文化人类学领域,尤其对中国客家文化和日本动画的社会学分析有着独到见解。全体与会成员在了解两位教授的学术背景后,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远道而来进行讲座的由衷欢迎。

讲座的第一部分由更科慎一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周边地区的汉字音研究》。他以一个启发性的提问“日语中的‘汉语词’是外来语吗?”开篇,从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切入,逐步揭示日本汉字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他讲述了汉字随文化交流传入日本的历史脉络,并通过丰富的学术资料说明了现行日本汉字音为何存在多种读音的原因。

更科教授详细阐述了两种主要的汉字音类型——“吴音”和“汉音”的传入路径。“吴音”是在推古朝以前通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读音形式,而“汉音”则是由遣唐使从唐代长安直接引入的规范读音。他通过分析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如何利用中国的《韵镜》等经典开展汉字音研究,为听众生动再现了中日两国在音韵学领域长达数世纪的互动与传承。

此外,更科教授强调,日本汉字音的发源与汉语音韵史上的中古音时期紧密相关,具体体现为唐代长安地区所使用的官方汉语语音。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朝鲜汉字音和越南汉字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深受唐代文化的辐射影响。这些观察不仅揭示了汉字音在东亚区域内的广泛传播路径,也体现了唐代文化在区域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力。

  讲座的第二部分由小林宏至教授主讲,他以《日本代表性的家庭主题动画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为主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在演讲的开篇,他首先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阐释,帮助听众对这一学科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形态的重要学科,近年来逐渐将亲属关系的变化作为核心议题之一。

  在此基础上,小林教授将话题聚焦于日本家庭主题动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他深入剖析了《蜡笔小新》《间谍过家家》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动画作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亲属关系变迁。他指出,这些家庭主题动画不仅是娱乐作品,更是反映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演化的重要媒介。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观察到,人类社会的亲属关系正逐步从传统的血缘纽带向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小林教授特别提到,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父母子女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心理联结与情感互动,这一趋势在家庭主题动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进一步总结指出,研究家庭主题动画与文化人类学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

  讲座尾声,郭睿麒博士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全面总结,再次向两位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强调,此次讲座不仅从理论层面拓宽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许多听众表示,通过这次学术盛宴,他们对日本文化的多元性与深刻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注入了全新动力。



更科慎一教授简介:

更科慎一,毕业于东京都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山口大学人学部、人文学研究科、东亚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文学,音韵论。先后出版《金·女真の歴史とユーラシア東方》(勉誠出版、2019年)、《中国語学辞典》(岩波書店、2022年)、《漢字文化事典》(丸善出版、2023年)等专著。

小林宏至教授简介:

小林宏至,日本国立山口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研究科、东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庆应义塾大学、成城大学、国立静冈大学等客座教员。主要研究中国客家社会。单著《土楼:圆形天空下生活的福建客家民族志》(风响社,2024年),编著《无用之用的人类学》(北树出版,2020年)等3部;合著《中国民族志学:100年的轨迹与展望》(风响社,2024年)等20部;论文《关于日本社会中“青”的变化的考察》,收录于《东亚研究丛书》第6号(2022年)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