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外国语leyu(中国)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社科大讲坛第1217期讲座依托腾讯会议于线上举办。本次社科大讲坛邀请同济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晓芳教授为做了题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疾病叙事研究——以《心》《竹林中》《楢山小调考》《架着双拐的人》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光贞教授主持。日语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也是日语系承担的与日本欧亚财团合作项目的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伊始,刘晓芳教授首先对疾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介绍:文学作品中的疾病不仅指向医学领域,且可以借助人类思维跨越文学作品本身映射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疾病话语使得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边界变得更加多样化。接着,刘教授以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为例,从病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文本话语分析,通过主人公先生与其叔父关系的破裂、他对妻子看法上的矛盾,指出《心》中人物的悲剧,认为其悲剧的根源来自于先生的被迫害妄想症和妄想性嫉妒。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刘晓芳教授以芥川龙之介的《竹丛中》等三部作品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其中的疾病叙事策略。例如,他从《架着双拐的人》中主人公所患有的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的具体特征出发分析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刘教授认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主题一般都被认为偏狭小,而远藤周作的《架着双拐的人》却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它采取了疾病叙事策略创作的战争题材作品,通过疾病情节深化战争主题,以小见大、循序渐进地剥开战争真相,直击战争罪行和战争责任问题,其隐藏主题之宏大、深刻,颠覆了对于日本文学的既有认识。

最后,刘晓芳教授还对如何在作品解析的基础上提升论文的高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文本细读之后,对文本的解释(诠释)、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以及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等的研究尤为重要。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囿于文本,还要有理论做支撑,深入浅出。
在提问阶段,刘晓芳教授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讲座结束后,李光贞教授对刘晓芳教授表示了感谢,并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刘晓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主任,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暨上海分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日语学习与研究》(C扩外语核心)编委会成员,《日语教育与日本学》(辑刊)主编。日本大学国际关系leyu(中国)客座教授,日本佐野短期大学特聘教授,(日本)日中翻译教育协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