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李冬木教授做客第1216期社科大讲坛

作者: 时间:2022年04月02日 15:50 浏览量:

   2022328日晚7点至9点,日本佛教大学李冬木教授(博士生导师)做客我校第1216期社科大讲坛,线上做了题为“从‘斯巴达’到‘斯巴达之魂’——周树人的‘自树’之始”的讲座。讲座由我校日语系主任李光贞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日语系师生以及我校其他院系师生近200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科学处和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主办,也是日语系承担的日本欧亚财团项目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开始后,李冬木教授围绕鲁迅(周树人)1903年以“自树”笔名发表的文言小说《斯巴达之魂》,对其思想内核、创作背景、文体争议、素材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李教授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起点并非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作品将公元前480年斯巴达王梨河尼佗率领三百斯巴达武士扼守温泉门、战至全军覆没的悲壮故事写得荡气回肠。同时,还塑造了一个不是斯巴达武士却高于斯巴达武士的巾帼英雄形象——涘烈娜,并以这个女英雄来代表斯巴达之魂。李教授指出《斯巴达之魂》创作于周树人在日本东京弘文leyu(中国)学习时期。彼时,沙皇俄国正谋划着将我国东北地区划入其版图,从而激起中国民众的公愤,并引发“抗俄运动”。和所有爱国青年一样,那时的周树人写作了《斯巴达之魂》,借斯巴达人不惜以生命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激励中国青年奋起抗击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对于一直以来学界对《斯巴达之魂》究竟是创作还是翻译的讨论,李教授认为不理清该作品的素材来源就无法断言这个问题。因此重点阐述了他对该作品素材来源所进行的梳理、分析的研究过程。李教授将《斯巴达之魂》与梁启超的《斯巴达小志》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关联性研究,提出了一种不同维度上的调查构想和设计,即不把“斯巴达”仅仅看作周树人《斯巴达之魂》单篇作品中的孤立现象,而是作为整个现代“国民性”话语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在这一观察维度下,《斯巴达之魂》便不再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篇早期习作”,而呈现为一个周树人的精神发展史,是其精神史上迈向“近代”的一个台阶。《斯巴达之魂》虽然在知识和立意上最早蒙惠于梁启超,但在素材的选取上并没囿于梁启超。“涘烈娜”的形象是创作,是彼时周树人“斯巴达”心像的高度凝聚。“鲁迅”后来“改造国民性”的话语建构在该作品中初见雏形。讲座结束后,李教授还针对做学术研究的方法及态度,指出做科研的基础就是要尊重事实,只有在清楚事实的基础上再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取得真实和有益的成果。

李冬木教授精彩的讲座使聆听讲座的师生对鲁迅的早期作品及其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而李教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细致耐心的科研作风更是使听讲的师生都备受启迪。通过本次讲座,也使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李冬木教授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硕士分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后赴日留学,现为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课题为明治日本与中国近代文学。李冬木教授在我国大陆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121期)、《明治时代的“狂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狂人”的越境之旅——从周树人与“狂人”相遇到他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主要著作有《鲁迅精神史探源:进化与国民》(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51日)、《鲁迅精神史探源:个人· 狂人· 国民性》(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51日)。较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有《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鲁迅》(李冬木、赵京华、孙歌合译《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北京三联书店, 2015 年)、《国民性十论》(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