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山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汉外语言对比与认知语言学前沿论坛”。本次论坛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与文leyu(中国)联合主办,《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山东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协办。副校长万光侠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此次会议旨在从认知语言学层面探讨汉外语言对比的前沿问题。会议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外国语leyu(中国)和文leyu(中国)的部分骨干教师和研究生30余人以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共计18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万光侠在致辞中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随后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外国语leyu(中国)在课程建设、学术平台建设、学术期刊发展、专业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最后,万光侠副校长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在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邓云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陈长书教授先后做了主旨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作了题为“英汉时空性强弱差异与英汉互译教学”的学术报告。王文斌教授通过具体例子印证了英语的强时间性和汉语的强空间性,并进一步指出,在英汉互译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切把握英汉语时空性强弱的差异,才能顺利转换译出语和译入语,促进英汉互译的发展。王文斌教授的报告阐释了如何在认知语言学层面促进英汉互译教学,对师范院校如何更好促进翻译教学带来很大启发。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的报告题目是“A multilevel view of the money-related conceptual metaphors: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文旭教授借助于语料库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政治语篇中的“金钱”概念隐喻进行了多层次对比分析。文旭教授研究发现,中美“金钱”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而共性与差异背后也揭示了中美文化与历史因素。文旭教授的分析角度新颖,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汉语二语语法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论纲”。张辉教授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母语加工模式多来自于组群研究的现状,从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角度探究了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张辉教授的研究对于推动汉语二语语法加工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邓云华教授以“英汉因果标记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机理”为题,分别介绍了因果标记语法化的词汇来源、因果标记的语用频率、标记结果连词的代词回指等方面的不对称现象,分析了这种不对称现象来自于认知因果关系的特点即“由果溯因”的认知方式。邓云华教授的报告以具体例证说明了认知对语言标记系统的影响,揭示了认知因素为语言运用中因果运用不对称性的深层机理。

山东师范大学陈长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 19 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看汉语儿尾和儿化的更替”。陈长书教授的报告总结了文献中对于儿尾的四种记录方式,详细的整理了在不同的教科书中儿尾的分布情况、特征及性质,分析了其体现的儿尾和儿语的更替情况,揭示了当时汉语儿尾和儿语的发展规律,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儿尾儿语研究进行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拓展和补充。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中,由王文斌教授、张辉教授、葛云锋教授组成的论坛研讨专家组与由文旭教授、邓云华教授、陈长书教授组成的论坛研讨专家组分别与外国语leyu(中国)、文leyu(中国)、国际教育leyu(中国)的骨干教师进行了线上研讨。研讨专家们分别发表了自己在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相关见解,并就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各与会专家对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层研讨,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场认知语言学思想盛宴。

最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再次共聚山师,一起探讨认知语言学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