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3点,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举办的社科大讲坛之第一一八五期“新时代外语学科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从诺贝尔奖得主福克纳小说的创作发生谈起”讲座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区242多功能会议厅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朱振武教授担任主讲,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担任主持,leyu(中国)部分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余人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王院长对朱振武教授做了简要介绍,随即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邀请朱教授展开讲座内容。

讲座中 朱振武教授阐释了何为“新文科”理念,即至少具备主体意识、创新习惯和包容精神且可体现跨学科、跨学界、跨领域的文科理念。继而朱教授以心理美学视域下的福克纳小说创作为例讲解了新时代外语学科论文写作如何贴合“新文科”理念。朱教授具体从诺贝尔奖得主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福克纳小说的心理范式、心理机制和创作理念四方面入手,结合心理学、美学全面考察了福克纳小说创作发生的深层原由、心理动机和隐含机制。
针对学术论文写作,朱教授做了几点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朱教授提出论文发表十二“要”:标题要亮,小题要奇,材料要新,内容要实,信息要全,文笔要畅,目标要准,主题要明,格式要对,态度要好,沟通要勤,事后要理。朱教授还提出学术论文撰写的十二个重要细节:明确清晰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标题,切中肯綮的摘要,巧妙自然的入话,恰到好处的注释,贴切融通的理论,中规中矩的格式,允当平衡的比例,凝练考究的语言,搭配合理的文献(忌单一矮矬),定位精准的投向,平和积极的心态。在结语部分,朱教授寄语青年学要用心读书,潜心科研;超越自己,冲决围栏;取长补短,借鸡生蛋;回归本土,关注长远;努力养成创新习惯;胸有家国情怀,才能无悔无憾。

王卓院长对朱教授的讲解致以真诚的感谢,对本次讲座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王院长强调了用批判性思维多维度创作系列论文及从事学术科研乐观心态的重要性。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向朱教授提问探讨有关学术问题,朱教授均给予了细致深入的解答。21级研究生同学提问道:朱教授是如何看待福克纳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时,朱教授答道:中国的发展需要文理兼容,齐头并进,从梁启超时代起,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便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福克纳小说对中国当代作家也有极深的影响。此外,20级英法班同学请教了“文学理论对论文写作有何帮助?”及“朱教授是如何结合文学与翻译的?”两个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朱教授认为理论是帮助提高深化认知水平的,同时在论文写作中引用理论能是自己的论文观点更使人信服。对于第二个问题,朱教授表明文学翻译实现了文学与翻译的有机融合。外国语leyu(中国)翟老师也邀请朱教授分享了自己如何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发刊的经验。

最后,王卓院长感谢朱教授的细致解答并与朱教授合影留念,至此,本次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拉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