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成功举办“新理念 新实践 新资源——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本次论坛由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山东外语教学》协办。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探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新理念、新实践和新资源促进外语课程的思政建设。本次会议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区242会议厅举行,并同时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进行了现场直播。约150人参加了线下会议,共计2000余人通过网络直播线上观看了会议。
在上午的开幕式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传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
在致辞中,王传奎副校长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向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王传奎副校长随后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对外国语leyu(中国)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期刊、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最后,王传奎副校长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王传奎副校长致辞

会场全景
胡开宝教授首先对山东师范大学为本次会议的顺利举办所做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并介绍了外语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论坛成立的背景和目的。胡开宝教授提到,课程思政就是“教书育人”,是解决如何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是一个体系,包括教材、教师和教学内容。胡开宝教授强调,教师是课程思政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工作、热爱学术、热爱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课程思政打好基础。随后,胡开宝教授论述了人类情怀、家国情怀、法律和道德等内容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在课程思政的形式方面,胡开宝教授认为课程思政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授方式来达到思政目的。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扬州大学王金铨教授、湘潭大学胡强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先后做了主旨发言,发言由西安交通大学陈向京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金娥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唐建敏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葛云锋教授和泰山leyu(中国)张庆云教授先后主持。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文化建设中的思政融入”。张文忠教授从报告的题目出发,结合南开大学的课程实践,介绍了南开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个性化英语学习”选修课程的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及思政融入课程文化建设的做法。“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实施一系列学习任务和课堂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张文忠教授提到,课程文化就是一种实践共同体文化,课程文化建设连通思政。课程中的每位参与者都是课程实践共同体的一份子,遵循全人教育理念和赋权增能原则,张教授认为课程文化自动包含了诸多思政元素,课程文化建设即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思政无处不在。张文忠教授最后提到,在这种课程实践共同体文化中,课程文化是用来浸润的,外语思政需润物无声,育人于细节。

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围绕“外语课程思政的系统观与生态位”展开报告。胡杰辉教授首先对外语课程思政和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了区别,他认为外语工作者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维度进行系统探索。在理论维度上,胡杰辉教授认为外语教师需要从教育政策、课程理论和外语学科的特点三个维度系统挖掘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他表示,外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材料的价值标准,同时进一步挖掘是何种价值、谁的价值,这是回答为什么培养人等教育问题的应有之义。其次,胡杰辉教授阐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研究,他认为要从宏观外语课程思政态势和微观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两方面进行探索,遵循教育生态系统的属性,让各个要素保持平衡和能量交换,促进外语课程思政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的有效感知解读和转化,提升教学效果。

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新编教材中选篇和思辨训练的思政维度”。李成坚教授首先从“什么是课程思政”出发,结合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理解,引出外语学科应该如何进行思政这一思考。李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基于这一价值观引领的背景,李成坚教授指出外语课程思政应该立足外语学科属性,从外语学科独具的中外比较视角、跨文化历史交流、多样平等的文化价值观这三个优势出发,培养多元文化和文明互鉴的文化价值观。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英美诗歌教学与立德树人”为题,首先介绍了诗歌的教诲功能、愉悦功能和感动功能。他提到,作为教师要注重教师育人,挖掘诗歌思政内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翻译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与文化自豪和自信。李教授还提出,歌即诗,诗即歌;在比较当中学习;让学生学习评论和提问;鼓励学生仿写和创作等理念方法,他认为诗歌讲解应该通过讲解、比较、对比、翻译、创意写作、互动等手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学习诗歌的愉悦并进行双向学习和跨文化思考。

扬州大学王金铨教授报告题目为“一流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融入的思考与实践”。王金铨教授首先陈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元素,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他认为课程思政绝不是空谈,而是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随后,王金铨教授以其主持的一流课程《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为例,介绍了这一课程在重视西方文化的讲解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英文表述,通过学习和比较,引领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树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以此达到思政目的。

湘潭大学胡强教授的发言以“知识管理与外语教师的思政素养”为题展开。胡教授引用了陆游“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强调思政的重要性。作为一堂好的思政课,他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拥有知识地图和知识框架,这也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管理与思政素养设计和布局的能力,教师的知识新格局和思政的新素养是推动思政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胡教授通过课程具体实例,提出以思政育人的模式为创新,强化思政引领。最后,胡教授再一次强调思政素养体现的是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思政建设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外语课程思政核心要素的加法与减法”。毛教授从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热的冷思考,外语课程思政核心要素做加法和外语课程思政核心要素做减法三方面出发,论述目前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要对核心要素和精准滴灌做加法,对无关要素和大水漫灌做减法,确保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包容性,倡导外语课程思政“少许”“若干”的适时适量、水乳交融若隐若现的精准融合、精心设计随意表现的浑然天成。毛教授提出要有“全球视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觉悟。

在下午的讲坛中,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陈春华教授作了题为“英语视听说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报告。陈春华教授从视听说课程,视听说课程思政两方面出发进行介绍。作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规定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语视听说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春华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思考,他认为视听说课程要充分利用课程内容鲜活、呈现方式多样、跨文化对比资源丰富的优势。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和眼界来传授知识,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育人目标和定位,根据课程特点,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最后,陈教授强调要在课程中锻炼思辨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为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服务。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的报告以“爱国主义、学术诚信、经典熏陶——英语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为题展开。刘克东教授从“三爱”教育(爱国、爱校、爱专业),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和必读书目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三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介绍。刘克东教授提到,哈工大的英语专业导论课能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历史、现状,及本校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体系等相关情况,以此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在这一课程的设计中结合了爱国情怀、专业认同感、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并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必读书目,以此培养学生情操。

青岛大学卞建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青岛大学外语leyu(中国)思政教育建设与改革。卞教授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院校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基于这一方案,卞教授提出要于价值塑造中,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卞建华教授介绍了青岛大学“1234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理念,“大思政教育”“师生面对面”等措施和活动,向大家展示了青岛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在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教学研究、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最后,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以“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和媒介性(理论与实践)“为题展开报告。王卓教授提出课程思政引领下教育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三观重构;作为课程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的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团队建设媒介的课程思政以及外语课程思政“双循环”的四个观点。王卓教授强调,所有课程最终的指向都应该是价值性指向,要通过事实或者概念性知识经过方法性知识最终到达价值性知识。王卓教授从《纲要》和《国标》出发,她认为目前存在外语课程价值性知识缺位和国家意识元素缺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深度教学来解决。对于外语学科的深度教学来说,强化外语类专业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是高度一致的。最后,王卓教授提出跨学科视角是引领教学从事实性知识走向价值性知识,实现深度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韩冰、陈琳琳团队)和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团队(王秀香、刘焱团队)在文渊楼B区550教室进行了外语学科思政教学展示。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观摩,并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在大外和综合英语的课程设计,课本讲解的具体内容设计等角度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综合英语教学团队)

(专家点评、与会代表讨论)

(专家点评、与会代表讨论)
最后,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再次共聚山师,一起探讨外语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摄影:张鲁冰 董方馨)

审稿:王卓
编辑: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