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孙有中教授作“外语教育与跨文化思辨育人”的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1年06月05日 20:48 浏览量:

64日上午9点,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1156期社科大讲坛——外语教育与跨文化思辨育人,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242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孙有中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育与跨文化思辨育人”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主持,leyu(中国)部分骨干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孙有中教授的讲座包括思辨能力作为跨文化能力的组成部分(critical thinking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通过跨文化实现思辨(critical thinking by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以跨文化能力为目的的思辨(critical thinking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通过跨文化思辨育人(moral education through intercultural critical thinking四个部分。

讲座一开始,孙有中教授首先界定了“跨文化思辨育人”的含义,并阐述了“跨文化思辨育人”中“跨文化”“思辨”和“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孙教授认为,思辨能力首先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思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离开思辨能力,将会导致跨文化能力的经验化甚至肤浅化。在界定“通过跨文化实现思辨”时,孙教授指出,思辨能力要通过跨文化交际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要依托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文化知识和文化同理性是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跨文化能力为目的的思辨”部分,孙教授指出,思辨能力是以跨文化为指向的,提高思辨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在界定了“思辨”与“跨文化”之间的不同关系后,孙有中教授进一步提出,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思辨能力发展息息相关,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跨文化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思辨的实现路径方面,孙有中教授提出,外语教育中践行“跨文化思辨”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课程思政予以实现。

随后,孙教授对外语教育中如何实现跨文化思辨育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1)要增强使用外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能力;2)要增强通过跨文化思辨,培养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胜任力的能力;3)要通过跨文化思辨的体验式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在讲座中,孙教授结合《新未来大学英语》教材对外语教育中如何实现跨文化思辨育人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讲解了“体验式外语学习范式”“创造真实的交际情境”“搭建任务脚手架”“营造愉悦的深度学习体验”等内容。

讲座最后,leyu(中国)的师生与孙有中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比赛中课程思政的融合,如何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情感、心智、知识等多元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从学生视角思考英语课程和教学的设计等。孙有中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对孙有中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认为孙教授的讲座兼具创新性、启发性和操作性,为外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跨文化思辨实现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王卓院长再次向孙有中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国际论坛》《中国ESP研究》《跨文化研究论丛》《澳大利亚研究》等期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育、跨文化研究、美国研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国家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