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下午,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871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文昌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特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作了题为“外语专业的跨界三维”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主持,外国语leyu(中国)师生200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

会议伊始,王卓教授介绍了朱振武教授的学术简历与卓越成就,并对朱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朱振武教授紧扣讲座主题,从第一维文化与跨界文化,第二维文学与双语文学,第三维翻译与文学翻译三个方面展开,讲诉了从文化亲历到文学翻译的个人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观点。首先,朱教授通过中美文化比较,提出“不读书,何以言”;“没有自己,何来话语权”;“就言论自由而言,是中国多还是美国多”;“正确认识美国等西方经典”等层面的个人卓识,他不仅指出阅读文学对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着重强调我国外语翻译者应始终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
讲座中,朱振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亲身经历,列举大量例子,加深了同学们对“什么是文学翻译”,“谁来做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文学翻译”等深刻问题的理解。最后,谈及翻译的先决条件,朱教授指出:文学翻译家首先是作家,先期保障是翻译的基础,并鼓励同学们在学习阶段多读书、善思考、勤实践、敢创新,善于将学科专业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文学翻译培养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坚实的专业功底。 互动环节之后,王卓院长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此次讲座,有利于增进师生对文学翻译的进一步了解,加深文化理解和学术感受,有利于帮助大家在学习中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素质提高要求和努力方向。同时,有利于增强与会师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并帮助大家培养开放的中国观点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朱振武 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种社会兼职;
北京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三峡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英语世界》《燕山大学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蒲松龄研究》顾问;《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多家杂志审稿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