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下午,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科处举办的第717讲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C区139教室举行,此次讲坛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作了题为 “《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与小说传统的回归”的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主持,外国语leyu(中国)师生120余人聆听了报告。

讲座开始,王卓院长对朱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次讲座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小说的传统以及《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与小说传统的回归。

首先,朱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小说的传统。其一,小说的“故事性传统”。他指出,小说的故事性必须具备新而奇的特点。即,“无巧不成书”。其次,朱教授通过讲述清代文学家李渔的《十二楼》,道出了小说的第二个特点,“说教传统”。他认为小说具有教育喻世的作用,即“方之于经史”,对社会及其大众具有教化的能力。此外,朱教授幽默风趣地讲述了唐代士子们如何携伎出游的故事,道出了小说创作的第三个传统“自娱娱人”。并通过比较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表明了小说家与笔记作家的不同,即:小说家通过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杜撰故事情节,而笔记作家是直接复述并记录别人说的话。此外,朱教授指出小说的第四个传统即“知识传统”。通过《山海经》的例子及故事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知识,表现了小说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期间,朱教授穿插了一个文字游戏《鬼令》,让大家领会了中国文化的妙趣横生、博大精深。

接下来,朱教授系统地介绍了《达·芬奇密码》的畅销与小说传统的回归。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这部作品遵循了小说的故事传统,但又高出一般故事性的原因,即,“新奇”。他认为作者丹·布朗不仅在传统意义上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引用,而且大胆地进行了颠覆性的使用和消解,比如丹·布朗在小说中对于《圣杯与圣血》的解构。接着,朱教授通过对《达·芬奇密码》的研究,对其扑朔迷离的情节作了七条总结,即“强文七法”,包括(一)背景、环境、情境:让读者置身于全新的世界之中。(二)场景的切换:让一切不停的转换。(三)主题的设定。(四)悬念的制造:时间,在情节背后放上一只不见其容,只见其声的时钟;惊险,让主人公经历各种生死考验。(五)细节:调查,钻研和取证。(六)语言的编制。(七)校正。

此外,朱教授指出,这部小说不仅秉承了小说的知识传统,而且又时有新意。遵循了“普世性”的理念,即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阅读。其三,他认为《达·芬奇密码》坚持了小说的说教传统,而又力避呆板。比如,小说中通过善与恶的交锋,展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其四,发扬了自娱娱人的传统但又不留斧凿。例如,小说中不仅涉及了开心解颐的密码解锁,而且夹杂了俊男靓女的浪漫故事,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最后朱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丹·布朗小说的读后感,颇有深意。例如,朱教授认为:丹布朗的小说确实“好看”,用“引人入胜”一词已远不能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并不是仅以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悬念吸引读者,而是随着情节的开展,魔术般地生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关目迭出,包袱频抖,有如草蛇灰线,抛出一个又一个谜团,让读者不得不屏住呼吸来追逐他那多变的节奏…在一连串紧张的动作和场面描写之后,作品往往又穿插着对哲学和史学的思考,对当下与过去的关怀,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层峦叠嶂,路转峰回,真是美不胜收。

互动环节,朱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的疑问,王卓教授为此次讲座作了简单的总结。在阵阵掌声中,整场讲座缓缓落下帷幕。朱教授以其幽默风趣、博通古今的文学见地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学术盛宴,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朱振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小说译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兼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高特聘教授;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项,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16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著作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