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leyu(中国)日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学术杂志《亚洲 文化 历史》主编山本幸正博士应邀做客我校第758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C区317教室为我校师生带来以“从翻译视角探讨小说语言特点”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外国语leyu(中国)日语系主任李光贞教授主持,日语系师生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山本副教授以日本文学作品《我是猫》的英文标题《I am a cat》的日语译法为切入点,引出有关日本小说翻译的话题。山本副教授首先列举出约20种“I am a cat”的日语译法,并指出不同的译法虽然意思相同,但在表达人物身份、文化背景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山本博士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要从单词本身所处的上下句文脉翻译谈起,因为出现在句子中的每个单词的译法本身存在多种多样情况。紧接着山本副教授详细列举并分析了“I”、“am”、“cat”以及提示主语的助词的多种译法,其中,前三者的译法多达数十种。山本副教授提到,由于时代、地位、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单词的译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例如:用作主语的“I”,可以译为“私”、“僕”、“俺”等等,译为“私”时,根据人物的性别、地位的差异,其读音也需要仔细考虑;“僕”和“俺”虽然都能用于男性,但也要根据年龄、所处环境等因素来加以区分。除此之外,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的选择也会对译文本身产生影响。随后,山本副教授根据单词的译法分析了《我是猫》这一汉语译法的合理性以及小说原作者夏目漱石采用《吾輩は猫である》作为原标题的理由,并指出,作品的译法多种多样,影响译法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故事的设定及语境、作者的思维习惯与偏好、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设想的读者人群。
接下来,山本副教授以日本作家、翻译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为例,深入介绍了小说创作和翻译中使用语言的特点。村上在翻译的时候注重人称的表达,在人称的选择上会考虑到用词的合理性、局限性等因素。如村上在翻译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只用日语第一人称--“私”过于局限,于是改用“僕”这一用法,效果良好。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译者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根据语境进行调整,将原文中对外国读者而言并不明显的意思通过较为直观且本土化的语言翻译出来。山本副教授提出:通过原版小说和译本的比较,可以发现原作者村上春树在作品中的用语具有其独特之处,村上通过把无法并置的要素并列起来,以此构造出一个村上春树式的世界。村上春树是“将语言从习以为常的轨道拉出来”的现代作家,正如诸多现代作家在语言内部发明新的语言一样,村上把语言作为现代文学的最前沿,突破语言本身的框架,呈现出“打破语言常规”这一语言特点。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热烈提问,有同学提出“您(山本副教授)在学习中文之后,是否会对作为母语的日语产生不同的感觉”问题。山本副教授回答道,在学习中文之后,发现很多与之前自己理解颇为不同的地方,例如:曾以为是日本本土创造的一些词汇其实源于中国,除此之外,在日本文化方面(如:和服、茶道)也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山本副教授说正是在学习中文后,才更加努力地探究日本文化的独到之处以及日本文化的真正内涵。他提到在日本的小说、动漫等作品中会发现日本文化的有趣之处,也建议在座的师生可以在作品中寻找答案。讲座最后,山本副教授表达了对中日两国交流发展的期许。他希望通过中日两种语言的互译,将难以翻译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以译介的方式相互传播,从而推动两国的交流发展。
此次讲座,山本幸正副教授通过实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我校师生介绍了“从翻译视角探讨小说的语言特点”。讲座内容丰富、由浅至深,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仅带动到场师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也使讲座气氛空前高涨,充满感染力。本次社科大讲坛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加深与会师生对翻译领域的认识,提高各专业学生对文学翻译方面研究的热情,对于今后中日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讲座者简介:
山本幸正,(中国)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leyu(中国)日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早稻田大学大leyu(中国)教育学术院博士,学术杂志《亚洲 文化 历史》主编,著作多部,各级别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