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韩成愚教授做客637期社科大讲坛

作者: 时间:2018年05月09日 14:24 浏览量:

韩成愚教授做客637期社科大讲坛――中韩日饮食语言比较

     54日上午,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637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B-234举行,本次讲坛特邀请韩国仁荷大学教授、韩国国语学会总务理事韩成愚教授,作了题为中韩日饮食语言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外国语leyu(中国)韩语系钟洁老师主持,韩语系教师及本科生10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

    报告伊始,韩成愚教授生动形象地把中国地图形态比作一只雄鸡,进而引入并向我们介绍了韩国用鸡肉制作的传统美食,一一说明了如何正确地用韩语表达这些食物的名称。并且,韩教授以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在中国引起热潮的啤酒炸鸡为例,探究了中韩两国对于的语言表达的差异。一方面调动起大家的兴趣,另一方面切实的提出了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汉语传入其他国家后产生变化的原因。

   紧接着,韩成愚教授讲述了西红柿与西红柿酱的历史发展。他指出西红柿原产于中国,但经过历年的交流发展,西红柿被传入美洲,美洲人发明了西红柿酱作为新的吃法,又重新在世界上传播。据此,韩教授抛出西红柿酱属于哪个国家这一问题,与会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众说纷纭。在此情况下,韩教授先后列举了水稻、大米、小麦、煎饼、面包、饺子、馄炖、乌冬面等一系列人们所熟知的食物在中韩日三国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期更加形象具体的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韩教授提出,中韩两国对于水稻大米米饭,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词语表达的,但是在英语里,这三样不同的物品则均由“rice”来表达。韩教授认为,中文、韩文与英文存在这样差异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不以米为主食,因此不注重这种食物的表达。韩教授据此提出,语言表达差异与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紧接着,韩教授讲述了西方国家的主食――面包。韩教授和同学们积极互动,探讨面包的原料以及命名的缘由。又将中国的包子和西方的面包进行对比,引导同学们思考区别这两种食物的根本原因。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韩教授又举出饺子和馄饨这两种食物给大家做参考,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最后,在韩教授的引导以及大家的探讨后,得出制作方法是判断食物差异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

随后,韩成愚教授在介绍了中韩日食物的语言表达上的异同后,根据所列举的例子,总结升了本次报告。他提出中国文字在5000年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已经被韩国、日本等国家广泛的学习借鉴,并且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韩国语以及日本语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独特的汉字词。根据报告前半部分的探讨,韩教授提出韩语中也对汉语进行了独特的制造,那么是否可以说汉语是韩国的创作呢?这一问题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最后韩教授总结到,今天并不是要探讨汉语的归属问题,而是给同学们提供开放包容的思考思路。钟洁老师在总结时强调,世界各民族语言都是在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作为语言学习者,要开拓视野,兼容并包。

在报告的最后,与会的一名同学提出为什么韩国的中餐和中国本地的食物差异很大的疑问,韩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认为,虽然中韩的地理位置较近,但具体的气候、土壤条件不尽相同。因此,首先食物的制作材料存在差异。其次,中韩传统的烹饪方式以及中韩两国人民的口味习惯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实韩国的中餐,也是韩国当地人在文化传播中接受了中餐后,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发展的产物。

报告持续了一个半小时,韩成愚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讲解了中韩日三国对于同样食物语言表达的异同及原因,带动与会人员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大家都意犹未尽,在拓宽学习视角的同时,也对语言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由钟洁老师向与会人员做会议总结,她认为韩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内涵丰富,不仅向大家传授了韩语词汇相关知识,更展示了语言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同学对韩国语的学习兴趣。感谢韩成愚教授在百忙之中前来与我们分享他的真知灼见,未来我们还要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学习交流,共同促进中韩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韩成愚教授简介

首尔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韩国仁荷大学韩国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放送(MBC)韩国语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中文圈韩语学习者的发音教育方案》外20余篇,出版学术《韩国饮食的语言》等10余卷,其中《方言正谈》被评为“文化体育观光部优秀图书”、“韩国出版文化产业振兴院青少年推荐图书”; 《韩国饮食的语言》被选定为best seller畅销书,2016年获朝鲜日报作家奖。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