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吴笛教授做客我校社科大讲坛

作者: 时间:2018年04月28日 16:21 浏览量:

   4月22日上午,外国语leyu(中国)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631期社科大讲坛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特邀请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作了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承”学术报告。报告由文leyu(中国)王化学教授主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研究生15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

   吴笛教授的报告内容分为文学翻译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意义、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的现代审视以及“外国文学”与“外国的文学”三个方面。吴教授指出,文学经典得以代代流传,是与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和翻译实践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文学翻译,就不可能存在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正是从不断地翻译过程中获得再生,获得流传。譬如,古代罗马文学就是从翻译开始的,正是有了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古罗马文学才有了对古代希腊文学的承袭。同样,古希腊文学经典通过拉丁语的翻译。获得新的生命,以新的形式,渗透在其他的文学经典中,并且得以流传下来。而古罗马文学,如果没有后来其他语种的不断翻译,也就必然随着拉丁语成为死的语言而失去自己的生命。他首先对文学翻译性质与定义进行了审视,随后,他指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传承文化。翻译家的使命是极为重要、崇高的,译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媒婆”,而是生命创造者,实际上,翻译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过程。翻译是文学的一种生命运动,翻译作品是原著新的生命形态的体现。这样,翻译者不是“背叛者”,而是文学生命的“传送者”。尤其是在谈到诗的不可译性时,吴教授以菲茨杰拉德翻译的波斯诗人海亚姆的《鲁拜集》风靡世界为例,说明诗歌是一种值得翻译的东西,杰出的作品正是在翻译中获得新生,并且生存于永恒的转化和永恒的翻译状态,正如任何物体一样,当一部作品只能存在于静止状态,没有运动的空间时,其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停滞或者死亡了。

紧接着,吴笛教授阐述了对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的现代审视,他认为,正是翻译研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以,翻译理论中的“异化”与“归化”等规则的研讨,不只是个翻译标准问题,而是涉及到民族文化建设。在翻译方法方面,究竟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是翻译理论界较长时间里一直在争议的一个话题。对于“归化”和“异化”,有学者认为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其短,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此外,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源语文献,甚至是不同的国别,都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要求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有学者认为,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并将永远同时存在。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吴教授以鲁迅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死魂灵》为例,夸赞其妙不可言,说明了当时“硬译”的必要性。他强调,译者不要一味地强调某一方面,应该综合各个方面来对原文的文本进行审视,采用恰当的翻译手段和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以最大的可能来使自己的译文贴近原文。

最后,吴教授就“外国文学”与“外国的文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指出,认识到翻译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那么,我们的研究视野也应相应发生转变。即文学翻译研究朝翻译文学研究转向。文学翻译研究朝翻译文学研究的这一转向,使得“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系统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吴教授指出,“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视角,文学翻译的着眼点是文本,即原文向译文的转换,强调的是准确性,文学翻译也是媒介学范畴上的概念,是世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重要媒介。翻译文学的着眼点是读者对象和翻译结果,即所翻译的文本在译入国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的是接受与影响。与文学翻译相比较,不只是词语位置的调换,而是研究视角的变更。翻译文学是文学翻译的目的和使命,也是衡量翻译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属于“世界文学-民族文学”这一范畴的概念。翻译文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不再将“外国文学”看成“外国的文学”,而是将其看成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有机的整体,将所翻译的文学作品看成是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建构翻译文学。

吴教授风趣幽默的谈吐和深入浅出的阐述使在场师生对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化学教授作报告总结,他表示,吴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例证贴切。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吴笛,文学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浙江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社科联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职,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组专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  张萌  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