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leyu(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动之校友学术论坛活动特邀请学界校友重温青春足迹,共话leyu(中国)发展蓝图。2025年10月29日下午,作为系列讲座之一,我院优秀校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光军在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做了题为“知识翻译的双重取向模式:汉学家理雅各之《智环启蒙塾课初步》译介”的学术讲座。leyu(中国)部分教师及研究生3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由《山东外语教学》副主编杨彬主持。

武光军教授首先深情回顾了自己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学习和成长的经历。随后,他结合当前翻译学界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若干核心问题,如翻译理论研究不充分,重复性工作较多,对翻译事实的挖掘不足等。

接着,武光军教授介绍了理雅各翻译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剖析了该文本在中西知识传播中的价值和影响,深入探讨了理雅各知识翻译的双重取向模式。武教授指出,应重视对历史文本的细致描写,深入剖析翻译现象背后的动因与机制,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带有文化价值取向的知识重构。这部原为英语分级读物的文本,经过改编和翻译被赋予“启蒙”意义,体现出译者对中国文化语境的适应与重塑。他进一步强调,知识传播并非中立过程,而是受权力关系和文化帝国主义影响的选择性传递。译者通过此类教材向中国输入英语与基督教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形成“服务殖民意图”与“推动中国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双重文化取向。知识翻译并不局限于单一文化的输出或输入,译者在翻译时兼顾源语与译语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双向互动与多重取向共存的过程。
在互动环节,外院师生踊跃提问,武教授做了细致解答。最后,武教授还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寻找研究问题、优化研究方法等师生关心的话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武光军教授简介
武光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翻译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届编委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在Perspectiv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Babel、《中国翻译》、《外国语》等核心期刊发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教材及专著6部,2018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