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外国语leyu(中国)校友学术论坛系列讲座——谈日本文学翻译的文化内涵

作者:初审:袁彤宇 复审:翟乃海 李光贞 终审:王卓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09:44 浏览量:

外国语leyu(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动之校友学术论坛特邀请学界校友重温青春足迹,共话leyu(中国)发展蓝图。2025年10月29日下午,作为系列讲座之一,我院优秀校友南京大学叶琳教授做了题目为“论日本文学翻译的文化内涵”的讲座。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崔颖副教授主持,李光贞教授、吕晶博士及leyu(中国)研究生、本科生听取讲座。

崔颖主任首先对叶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隆重介绍了叶琳教授的学术背景与成就。叶琳教授长期专注日本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在日本文学领域成果丰硕。

叶琳教授围绕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切入话题,明确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日本文学?什么是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如何体现日本文化?叶琳教授从日本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文学翻译的界定、文化内涵的概念以及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四个层面展开论述。

图片包含 室内, 人, 桌子, 女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日本文学的定义与特点”部分,叶琳教授辨析了“日本文学”与“日本语文学”的区别,指出前者是由日本人作家以母语创作的、根植于日本风土与国民性的文学,而后者则是跨越语言与文化边界的创作,体现了文化碰撞与多元共生,并通过“文学”一词在中日语境中的语义,阐释了中日文学观念与政治文化关系的深层差异。在谈及“文学翻译的界定”时,叶琳教授提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合点”。强调译者需兼具“欣赏者”“阐释者”与“研究者”三重身份,以审美的眼光深入文本,挖掘其深层文化意义,最终实现跨文化的创造性传递。在“文化内涵的概念”部分,叶琳教授指出,文化内涵是特定群体在历史中形成的道德准则、艺术审美、文化传统等精神内核,具有隐蔽性、关联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叶琳教授认为,文学翻译的核心使命,正是捕捉并传递这种深藏于语言符号之下、难以被技术挖掘的深层文化意义。当前AI翻译虽能处理表层语言,却难以传递文化中“隐蔽性”“关联性”与“稳定性”的内涵,如“樱花”在不同语境中象征的“玉碎”精神或“无常”美学,均需借助人文解读方能准确把握。在论及“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时,叶琳教授以日本文字系统的多元性——汉字、假名、罗马字等为例,说明其背后“形似神异”的文化逻辑,并通过大江健三郎、宫崎骏等作家作品的翻译案例,具体分析了翻译中“望文生义”的陷阱。

叶琳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系统梳理了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维度,融合理论思辨与实例分析,深化了对翻译本质与文化互鉴的理解,拓展了参加讲座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现场互动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日语学科在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学科探索方面的积极努力。

一群人站在台上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叶琳教授简介

叶琳,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日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与文学理论。学术成果丰硕,在日语学界享有广泛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