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leyu(中国)高质量发展活动之校友学术论坛活动特邀请优秀校友重温青春足迹,共话leyu(中国)发展蓝图。2025年10月29日下午,作为系列讲座之一,我院优秀校友、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张乃禹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思维与论文选题策略”的学术讲座。外国语leyu(中国)朝鲜语专业教师及朝鲜语翻译硕士研究生代表到场学习。

跨学科思维: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面对当前文科论文发表难度大的现状,张乃禹教授指出,创新性是打破发文困境的关键。而跨学科思维正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他将跨学科研究分为“近跨”与“远跨”两类。近跨主要包括中韩文学比较、中韩文学关系及互译研究等相邻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远跨则是指文学与政治、经济、数字人文等看似距离较远的学科之间的结合。张乃禹教授特别强调了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数字技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传统研究中难以察觉的规律和现象。在讲座中,他通过列举知网检索论文数量的实际数据,展示了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论文选题策略:做学术的“有心人”
针对论文选题,张乃禹教授分享了三种具体的跨学科方法:借鉴多学科理论、开展跨媒介传播交叉研究以及数据与技术的运用。这些方法为在座的师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结合实例,张乃禹教授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韩语文学研究中。

对于如何顺利进行文学跨学科研究,张乃禹教授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一是应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是跨学科研究“宜近跨,慎远跨”。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三是善于在跨学科互动中发现和阐释新的学术问题。他强调,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和解决新的学术问题,而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张乃禹教授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问题。他建议研究者应注重从中韩比较、东亚文化交流、区域国别关系等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视角下的知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语言教学与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应思考如何服务于国家对外传播体系建设与人文交流目标。这一观点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强烈共鸣。

张乃禹教授简介
苏州大学外国语leyu(中国)教授,韩国学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 学,2006年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在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破格晋升教授,2023年被遴选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2024年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主要从事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文学跨学科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及其他省级项目 3项,主持完成2022年度国际合作海外韩国学孵化型重大项目。
在 Semiotica、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等 SSCI、A&HCI 期刊和《中国翻译》《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复旦外 国语言文学论丛》《社会科学》《浙江学刊》《山东社会科学》《小说评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报》等 CSSCI 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