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下午,外国语leyu(中国)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413会议室成功举办社科大讲坛第1507期“AI背景下的文学翻译”。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主持,leyu(中国)各专业教师和研究生50余人参与活动。


讲座伊始,朱振武教授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基础翻译领域发展迅猛,但文学翻译因其复杂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文化特异性,在文学翻译上仍存在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鸿沟。他指出,人工智能无法思考意识形态问题,无法摆脱平庸翻译,无法创造灵性翻译,无法克服八大缺陷,无法取代文学翻译的教与学,无法做到个性化翻译,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无法培养家国情怀人才,无法实现知识增长,无法产生思想,从十个方面系统阐释了AI在翻译上的缺陷和不足。除了理论阐释,朱教授通过学生翻译的《雪夜林边驻》八个版本等具体实例,生动论证了外语学科在韵律节奏、意境营造和跨文化转码中的不可替代性。
针对当前AI时代文学翻译和外语教育的困境,朱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通过分析近年来翻译竞赛作品出现的“八大缺失”,直言技术无助于创造性翻译。他呼吁重新审视“外语+AI”的培养模式,主张以双语文史哲通识教育为骨架,通过朴学实证训练培养“懂语言、通文化、有思想”的复合人才。同时,朱教授也认为外语教师须具备三大能力:深耕翻译实践、拒绝理论套用、引导学生从原始文本出发做“有生命的翻译”。
王卓院长对朱振武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朱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也激发了大家对文学翻译的热情和思考。她鼓励师生在AI时代保持学术自信,深耕专业领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在技术浪潮中,外语人更需坚守人文艺术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人间独一款”的创造者而非流水线产品。
本次讲座不仅让现场的师生进一步了解了AI时代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机遇,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朱教授的独到见解和生动讲解深度激发了师生对文学翻译本质的思考,为外语学科发展注入强心剂。


朱振武教授简介
中国资深翻译家,上海市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译著60余部。所译《达·芬奇密码》引发文化现象,获央视等200余家媒体报道。现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