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外国语leyu(中国)成功举办第六期“常青学术论坛”活动

作者: 时间:2025年05月29日 11:24 浏览量:

      5月28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于文渊楼A区413会议室成功举办“山东古典文学的译介与国际传播”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系外国语leyu(中国)“常青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leyu(中国)师生科研能力与素养提升。

论坛由山东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彬副教授主持,特邀外国语leyu(中国)院长王卓教授担任点评人。杨洁副教授、周权博士、张羽佳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陈雅婷、谭飞舟先后作主题报告。外国语leyu(中国)2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杨彬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论坛背景和山东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随后,五位报告人依次分享研究成果。

杨洁副教授以“《论语》俄语译介问题”为题,结合“朋”与“贤贤易色”的翻译实例,剖析了《论语》字词俄译的现状与挑战。报告一方面强调翻译需有理有据,应明示注释来源与翻译理据,并援引朱光潜“字义”观与道安“三不易”说,指出译者应关注选字的联想意义及文字的声音节奏;另一方面建议研究者既要借鉴国外理论,更应深耕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报告内容详实,展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

周权博士聚焦“李清照诗词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从经典化历程、译者行为探析和接受效果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对《声声慢》译本技巧、接受效果与文学影响的深度比较,报告图文并茂地揭示了李清照诗词在法传播的多种动因。研究表明,李清照诗词在法过的译介与传播历经世纪流变,译介方式不断创新,翻译观点日趋多元,在法获得广泛认可。报告强调,文学传播需在译、评、析多环节协同发力,善用新方法,以推动文学经典海外持久传播。

张羽佳博士基于兰盖克识解理论构建文本分析框架,以异名作者索阿雷斯的《不安之书》及其一直接、一间接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字词、句型、文化经验等层面分析了翻译前后作品对里斯本之书写的异同,并介绍了中、英、葡三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方法。

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陈雅婷以“辛词英译中的气氛美学——以许渊冲译《西江月》《丑奴儿》《青玉案》为例”为题,从气氛美学视角切入,分析许渊冲对三首辛弃疾词的英译实践,为世界感知中国诗词意境与中华文化魅力提供了新视角。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谭飞舟以“生成式AI《聊斋志异》英译文体特征研究”为题,运用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方法,对三大热门生成式AI工具对《聊斋志异》的英译文进行多维度文体对比分析,结合量化数据和译文实例,明晰了生成式AI在古典小说英译中的优势与局限。

论坛最后,王卓教授作总结点评。她高度评价了中心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指出中心的设立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中心应积极推进相关研究,促进中国文化和文学对外传播助力中外文明互鉴。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王卓认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熟练掌握各种AI研究工具,加大AI辅助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此外她还强调翻译学需平衡理论实践研究的关系,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关注新颖的选题同时她还结合自己文学研究的经验,介绍了翻译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与媒介的价值。最后,王卓教授对中心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规划和指导,提出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确立研究项目,如可对“济南二安”(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品在不同语种国家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在座师生的研究选题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

本次论坛涵盖翻译学、文学及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证丰富度。活动深化了外国语leyu(中国)师生对山东文学作品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认识,为中心教师交流学术心得、拓宽研究视野、探索路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