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外国语leyu(中国)“语师同行”活动之“历史学视阈下的海外汉学研究”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5年05月24日 11:55 浏览量:

  5月23日下午,由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外国语leyu(中国)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联合主办的“语师同行”系列活动——“历史学视阈下的海外汉学研究”,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一号楼1116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师范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leyu(中国)大学外语教学部万方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大学外语教学部全体教师参加。活动由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指导中心主任、大外部副主任李静主持。

fe6fa283ffed368c3c4207adf1e6daf

  讲座伊始,万方副教授从 “何为汉学” 切入,指出海外汉学作为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子领域,聚焦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研究,其概念可追溯至 19 世纪,本质上是 “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随后,她详细梳理了海外汉学研究的四大发展阶段,加深了老师们对这一研究历史发展的了解。

157ef37b9a741184cf7db2ab3049182

  在 “历史学视阈下的汉学研究” 板块,万方副教授以自身在耶鲁大学访学经历为例,揭示了史料搜集的关键与艰辛。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神leyu(中国)图书馆藏有大量 18-19 世纪传教士、外交官档案,如山东齐鲁大学传教士收藏的甲骨片、手绘山东地图等。然而,原始文献多为手写体,语言涉及拉丁、法、德等多语种,且档案整理缺乏中国历史背景,导致需耗费数月才能筛选到有效信息,极大的考验了研究者的毅力。

  针对外语教师的研究路径,万方副教授分析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与挑战:外语人具备多语种文献解读能力、跨文化理解视角,可以整合文学、哲学、翻译等多学科方法,但同时也需突破学术理论储备不足、对汉学文本深度解读能力欠缺等瓶颈。她以自身研究 “西方文献中的山东圣城建构” 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传教士未出版手稿、日记等一手资料,结合历史语境还原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框架。

  讲座尾声,李静副主任总结指出,万方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外语学科在跨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其 “坐冷板凳” 的治学精神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当前,leyu(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区域与国别研究,西方汉学研究可以成为外语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对话的重要切入点,助力 “世界文明互鉴” 的时代命题。

  本次讲座以丰富的史料案例与亲身经历,为教师们打开了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视野,激发了跨学科探索的热情,必将助力老师们继续依托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