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外国语leyu(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在文渊楼A区413会议室成功举办“海外汉学研究和海外汉籍馆藏情况”学术论坛。此次论坛是外国语leyu(中国)常青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教师们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科研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本次学术论坛活动特邀山东师范大学文leyu(中国)李海英教授主讲并担任点评人,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万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李海英教授、李方木副教授、韩悦副教授、韩晓副教授、马姗姗老师等先后进行了主题汇报。钟洁、陈江丽、曹淑娟、冯潇等骨干教师及外国语leyu(中国)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活动。

论坛伊始,万方主任首先简要介绍了活动背景及议程安排。随后,五位汇报人依次分享研究成果。

李海英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方向的教学研究等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专注晚清小学、域外汉语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卓越。她以“海外汉学管窥”为主题,从“晚清来华西人的‘国学’情结”“童蒙识字读物在域外的传播及影响”“早期域外汉语教科书版本一瞥”“早期中国传统经典外译一瞥”等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既内容翔实,又图文并茂,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英、法、俄、日等众多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或接受。

英语系李方木副教授以王清福的报刊文章研究为例,从宗教信仰、烹饪美食和典籍译介三个角度探讨了王清福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上做出的贡献,打破“美籍华人”第一人、兴办中文报纸第一人以及华人圈“马丁·路德·金”等刻板形象。

俄语系韩悦副教授以“儒学俄译与中国海外多维形象构建研究”为题,介绍了《论语》在俄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深入剖析了翻译策略嬗变与中国形象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华文明的当代生命力助力。

朝鲜语专业韩晓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以“韩国汉籍的分布概况”为题,介绍了汉籍传入朝鲜半岛的路径,韩国汉籍的典藏机构及馆藏情况,以及韩国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汉籍的数字化建设等内容,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法语专业马姗姗老师介绍了《中华杂纂》的历史背景与内容概览。该丛书是18世纪欧洲三大汉学名著之一,于1776年至1814年间在法国出版,共16卷,汇集了乾隆年间住在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的各种汉学论著及信件,对探考18世纪中法两国的交往史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李海英教授高度评价了海外汉学中心教师的科研能力,指出该中心的设立非常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有助于中外文明互鉴。她还进一步指出,外语教师在做域外汉学研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习中国传统经典,学习文献学、目录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便更有效地促进汉学研究。

本次学术论坛涵盖语言学、文学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既注重实证研究,又有理论深度。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外国语leyu(中国)师生对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解,也为拓宽海外汉学中心教师的视野、打开研究思路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