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EN

《半轮黄日》:写作与疗愈的回响

作者: 时间:2025年06月27日 20:13 浏览量:

“心读·心愈”文学疗愈工作坊第二期顺利举办

6月25日下午,第二期“心读·心愈”文学疗愈工作坊在外国语leyu(中国)校友之家温馨举行。本次活动以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小说《半轮黄日》为导读文本,围绕“书写即生存:用文字缝合破碎的自我”这一主题,邀请师生共同在文学世界中探寻创伤与疗愈的可能。本次工作坊由王卓教授倾情领读,研究生丁心怡作为与读嘉宾参与。韩晓副教授、刘莉博士、周权博士、徐倩倩博士和张申华博士及各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

王卓教授首先分享了外国语leyu(中国)创设“心读·心愈”文学疗愈工作坊的初衷。工作坊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沉浸式阅读的方式,帮助文学研究者与文学爱好者缓解身心压力,并思考如何借文学之力回应社会并贡献时代。

诵读环节,研究生同学们朗读了《半轮黄日》中的关键片段。朗诵中,那些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描写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小说中奥兰娜等人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情景跃然耳边,使人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通道悄然开启。

领读环节,王卓教授结合其非洲文学研究成果,指出非洲作家的语言风格融合了英式书写的严谨与美式语言的活力、幽默与讽刺,这种风格的杂糅性深植于殖民历史的语境之中。聚焦小说人物乌古,王卓教授指出乌古的书写是一种自我疗伤的行为,是他消除战争创伤的象征性疗伤行为。通过赋予乌古书写的任务,阿迪契肯定了故事讲述是故事拥有者自己的责任和权力。

与读环节,丁心怡同学从乌古这一人物出发,分享了她对《半轮黄日》的阅读体会。她认为,小说细腻呈现了战争对身心的双重创伤,也体现了作者力图通过文学叙事争夺话语权的意图。她深入分析了“乌古为何成为作家”这一问题,认为其书写体现出个体情感的释放、身份的重建和文化的复权。

疗愈写作环节,现场参与者反思个人生命中曾经的艰难时刻,并以“但后来……”作为续写,为记忆赋予新的意义。在明信片上写下在困难时最渴望听到的一句话,彼此交换以传递疗愈的力量。同学们也将关怀化为行动,在便利贴上分享了我们能为世界愈合做的一件小事。

本期“心读·心愈”工作坊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未来,工作坊将持续推出系列活动,围绕不同主题与经典文本,带领师生共读、共感、共愈,在文学中寻找彼此的回响、勇气与光。

文/图:张书翰 视频:李巧云